平台首页 华人社团 健康网络 财智社区

期权入门系列二:基本交易策略


#nacc财智圈

1. 期权介绍
1.1 了解期权合约

期权合约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其价值来源于基础资产,如股票、商品或指数。它赋予持有人在特定到期日之前或当天,以预定价格(行权价)购买或出售基础资产的权利,但没有义务。这种灵活性吸引了寻求对冲机会的投资者和追求高额利润的投机者。

期权与普通股票交易有所不同。例如,期权买家的最大损失仅限于支付的溢价,这与股票价格可能跌为零不同。期权还提供杠杆作用,允许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控制大量股票,从而实现潜在的巨额利润。

理解期权合约可以改变投资方式,引入更精细的策略,例如对冲潜在损失或利用市场波动获利。期权交易需要深入研究和战略规划,是成熟投资者交易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2 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期权主要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赋予持有人在到期日前或当天,以行权价购买特定资产的权利。投资者通常在预期基础资产价格上涨时使用看涨期权。如果预测正确,可以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买入,从而获利。

看跌期权允许持有人以行权价出售资产,为市场价值下跌提供安全保障。例如,如果你购买了一只股票的看跌期权,而股票价格下跌,该期权的价值会增加,从而抵消潜在的损失,或通过出售获利。

看涨期权是看涨的,预期价格上涨;而看跌期权是看跌的,预期价格下跌。这种二元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基于市场预测和波动性预期的策略灵活性。通过精心选择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投资者可以管理风险并提升投资组合的潜在回报。

2. 购买看涨期权
2.1 买入看涨期权的机制

买入看涨期权相当于获得在特定时间内以预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该策略主要被预期资产价格会上涨的投资者所采用。其基础在于选择行权价,即最终买入资产的价格。购买看涨期权时,需支付给卖方一笔溢价。

购买看涨期权的吸引力在于其提供的杠杆作用。例如,与其花费5000美元以每股50美元的价格购买100股公司XYZ的股票,不如以较小的成本买入看涨期权。每份期权合约通常代表100股,因此购买看涨期权所需的资本要少于直接购买股票。但需记住,这项权利只能在期权到期日前行使。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盈亏平衡点,即买入看涨期权能够回本的股票价格,是行权价加上已支付溢价之和。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地规划策略,并利用股票价格可能的上涨。

2.2 看涨期权的获利潜力

看涨期权因其潜在的高额收益而备受青睐。主要目标是通过标的资产价格的上升获利。例如,当投资者以50美元的行权价并支付5美元溢价买入一家科技公司的看涨期权时,如果在期权到期前股票价格上升至70美元,投资者可以以原始50美元的行权价购买股票,从差价中获利,扣除支付的溢价。

投资者每股可赚取20美元(70美元市场价减去50美元行权价),再减去5美元的溢价后,每股实际收益为15美元,若该期权代表100股,则总获利为1500美元。这显示了杠杆效应,以相对较小的投资获得了可观的回报。

不过,投资者也必须考虑支付的溢价与潜在收益之间的权衡,尤其是在股票价格未如预期上涨时。倘若能正确预测市场走势,收益将非常显著,能够提供与风险相称的回报。

2.3 买入看涨期权的风险

虽然获利潜力吸引人,但理解买入看涨期权所涉及的风险至关重要。首要的风险体现在支付的期权溢价上。如果标的资产价格未能超过行权价加上溢价,期权可能会到期作废,导致溢价的全额损失。

例如,如果投资者买入了一份行权价为50美元、溢价为5美元的看涨期权,但股票价格仅升至54美元,由于未达到盈亏平衡点55美元,行权将无利可图,溢价全损。此外,期权还存在时间敏感性,交易中称为“时间价值损耗”。如果临近到期日时标的资产价格未发生有利变化,期权的价值可能会降低。

此外,市场波动性及不可预见的经济事件也会影响期权价格,通常难以预测。准期权交易者必须了解这些风险,可以从小额投资开始,或咨询金融顾问以降低潜在的负面影响。

2.4 交易案例图解

下图在A点做多看涨期权CL-251117-C-75,计划持仓30天在B点退出。红线是在A点入仓日时的收益率曲线,蓝线是30天后的收益率曲线,灰线是距离到期日为2周时的收益率曲线。此项交易的最大风险是买入看涨期权所支付的权力金,即每份合约 2440美元。如果押注目标能够实现,则退出时收益率为231%,市场充满变数,但在此过程中可能的结果一定落在在红线与蓝线的包络范围内。

3. 购买看跌期权
3.1 看跌期权的定义与目的

购买看跌期权是一种金融策略,投资者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在特定时间内以预定价格(执行价格)出售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但并不承担义务。购买看跌期权的主要目的是从标的资产价格下跌中获利。例如,如果你持有某些股票并预计其可能贬值,购买看跌期权可以起到保险作用。如果股票价格下跌,看跌期权的价值会上升,从而抵消部分股票贬值带来的损失。在市场条件不确定时,使用看跌期权进行对冲尤其吸引人,让投资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其头寸。无论是为了投机还是保护资产,看跌期权在战略投资组合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利润和保护机制

看跌期权是一种既能从价格下跌中获利又能保护投资组合的有效工具。假设一位投资者预见到经济下行,并认为某一特定股票将贬值。通过购买看跌期权,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价格跌破执行价格时,以执行价格出售该股票,从中受益。如果股票确实下跌,看跌期权可以盈利出售或执行。持有看跌期权可以为在单一股票或行业中有重大权益的投资者提供安全保障,从而缓冲市场波动。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投资者利用看跌期权保护他们的持有资产免受市场整体下跌的影响。这种策略说明了看跌期权如何在熊市中用于获利,以及作为对抗不利市场事件的防护措施。

3.3 看跌期权的风险考虑

虽然购买看跌期权提供了潜在收益,但也伴随着固有的风险。与看涨期权类似,如果市场没有按照预期方向移动,所支付的期权费可能全部损失。例如,如果投资者购买了看跌期权,但标的资产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则期权可能变得毫无价值,导致初始投资的全部损失。此外,期权到期的时间限制增加了风险。成功预测市场走势具有挑战性。流动性、波动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能显著影响看跌期权的价格,有时可能使其变得昂贵或难以出售。购买看跌期权需要对市场情况进行深入评估,明确个人的财务目标,并制定稳健的风险管理计划,以确保与投资目标的一致性。

3.4 交易案例图解

在下图中点A位置做多看跌期权QQQ-250620-P-480,入仓位置A点距离到期日还有91天,红线为入仓日收益率曲线,押注目标是29天内QQQ下跌到450。蓝线是入仓日之后29天时的收益率曲线。灰线是距离到期日剩下2周时的收益率曲线。 如果押注的目标能够实现,那么从A点入仓到B点退出,收益率为77%。此过程中市场有各种可能,但一定运行在红线和蓝色包络的边界内。此交易的最大风险是买入看跌期权的权利金,图示为每份最多损失1954美元。如果在29天内无论盈亏都退出交易,则仍将剩余较多时间价值。  

4. 备兑看涨期权策略
4.1 理解备兑看涨期权策略

备兑看涨期权策略是一种投资者在其投资组合中已拥有相关标的资产(通常是股票)的情况下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针对这些股票写出或出售看涨期权。通过出售看涨期权,投资者同意在期权买方选择在期权到期日前行权时,以期权合约的执行价格出售股票。该策略的吸引力在于,投资者能够通过股票价格上涨来获利,同时通过出售期权获得的权利金产生额外收入。通过售出看涨期权,投资者将其从股票中获得的最高利润限制在执行价加上所收到的权利金。如果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投资者可能会错失较大收益。因此,备兑看涨期权更适合市场稳定或略有上升趋势的环境,而不适用于剧烈波动或牛市。

4.2 收益和收入产生

采用备兑看涨期权策略的主要好处是有可能产生稳定的收入流,对注重收入的投资者尤其具有吸引力。这是通过收取出售看涨期权的权利金实现的。这些权利金类似于额外的股息,可以为投资带来更强劲的总回报。这一策略在横盘或温和上升的市场中特别有利,因为此时标的资产获得显著资本收益的可能性较低。例如,一名持有XYZ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认为该股近期不会大幅上涨。通过写出备兑看涨期权,他们可以获得一笔权利金,实现直接的现金流,部分抵消价格波动。此外,该策略能在股价出现小幅下跌时提供一定的“缓冲”,因为收到的权利金可以有效降低所持股票的整体成本基础。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保额外收入的好处不会超出因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所错失的较大收益的代价。

4.3 备兑看涨期权的风险

虽然备兑看涨期权策略有诸多好处,但并非没有风险和限制。主要的风险之一是利润潜力的有限性。通过签订备兑看涨期权合约,投资者将其最大利润限制在所收权利金加上股票在执行价内的升值。尤其是在预期股票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这可能并非理想的情形,因为股票可能会在市场价值超过合约执行价格时被收回。此外,书写备兑看涨期权要求投资者持续拥有标的资产,这可能对需要资金流动性的投资者造成挑战,也可能在股票表现不佳时导致意外被要求行权。另一风险是机会成本。如果市场出现迅猛的牛市行情,投资者可能错失不受合约执行价限制的更大潜在利润。因此,采用这一策略需要对市场趋势有全面了解,并进行谨慎规划。

5. 保护性看跌期权
5.1 作为避险策略的目的

保护性看跌期权是投资者工具箱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目的是限制股票市场中的潜在损失。如果你是一名持有高波动性股票的投资者,在不确定的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下跌的担心可能会放大。购买看跌期权实际上赋予你在设定时间内以预定价格(行权价)卖出股票的权利(但没有义务),起到防范股票价格大幅下跌风险的作用。例如,如果你持有一家科技公司的股票,而市场预测该行业将下滑,保护性看跌期权确保你可以在指定价格卖出,从而减轻重大损失。这种策略在处理高风险投资组合时尤为关键,或者当投资者希望在不抛售持仓的情况下保持安全性时尤其重要。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保护性认沽有助于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期间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决策。

5.2 与保险的比较

将保护性看跌期权视为一种保险政策是一个有用的类比。就像你为汽车投保以防范事故一样,保护性看跌期权保护你的投资组合免受剧烈下跌的影响。通过购买保护性看跌期权,投资者就如同房主购买保险以防火灾或盗窃。“保费”就是看跌期权的成本。如果市场价格跌破某一水平,看跌期权通过允许投资者以约定的行权价出售股票来进行补偿。相反,如果市场保持稳定或上升,投资者则可以从上涨中获利,而仅需承担“保费”的费用。这个双赢的情形强调了保护性认沽作为一个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的地位。这种策略突出了防损措施的重要性,就像保险提供的心灵安宁一样,增强了投资的稳定性。

5.3 成本与限制

尽管保护性看跌期权提供了显著的好处,但其也有成本和限制。购买看跌期权的费用会随市场条件的变化而波动,包括波动性和到期时间,这些费用在提供长期保护时尤为明显。保护性认沽可能限制潜在的资本增值,因为部分收益可能会被看跌期权费抵消。这迫使投资者在前期成本与潜在的下行保护之间进行权衡。此外,投资者还需持续评估市场状况,以决定何时以及如何调整对冲,这使得策略更为复杂。使用保护性认沽需要更高程度的市场参与和理解,这对所有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适合。虽然看跌期权提供了保护,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投资者仍然面对其策略预定义范围内的波动,这需要对市场趋势和个人财务目标进行全面评估。

6. 比较策略
6.1 每种策略的适当使用

选择合适的策略就像决定最佳的出行方式。投资策略应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前景来定。激进策略可能适合那些风险承受力强并预期市场将有较大波动的人士,而保守策略更适合那些寻求稳定而非高回报的投资者。

当前的市场前景在策略选择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牛市中,利用成长潜力的策略往往更受青睐。相比之下,在熊市中,防御性策略可以提供安全的避风港。理解这些细微差别能够帮助投资者将策略与个人目标及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相匹配。

6.2 投机与对冲

在比较投机与对冲时,可以将投机视为一种赌博,而对冲类似于保险。投机涉及基于市场预期的波动进行大胆投资。投资者购买看涨或看跌期权等资产,希望其价值上升并带来可观的回报。目标很明确:利用市场趋势以获取更高的回报,但预测错误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相比之下,对冲是一种更为谨慎的做法,类似于购买保险以防范潜在损失。例如,策略如备兑认购或保护性认沽就属于对冲策略。投资者可能会采用对冲策略来防止突如其来的市场下跌。虽然对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最大化利润,但它能有效地减少风险暴露,缓冲不利市场条件,为投资者提供安全保障。

投机旨在从市场波动中获利,而对冲则关注风险管理和资本保全。通过了解其目标,投资者可以决定何时进行冒险投机,或何时出于谨慎采取对冲措施。

7. 结论

持续学习和专业指导对于掌握期权交易这一复杂领域至关重要。期权交易带来了多样化的策略,开启了金融机会与风险的世界。每种策略都伴随着各自的挑战。期权交易高潜在回报的吸引力往往与重大损失的风险共存,这需要全面的知识来有效驾驭这些水域。

在期权交易中,必须深入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解,并适应新的市场条件和金融工具。参与研讨会、在线课程或阅读最新的金融文献可以帮助交易者了解新的策略和市场变化。

资深专业人士的指导可能会证明其价值无可估量。理财顾问和投资顾问可以提供丰富的经验和见解,帮助制定符合个人财务目标和风险偏好的交易策略。专业建议可以减少由于缺乏经验而导致的错误,并帮助构建稳健的投资方法。

在期权交易中平衡收益的承诺与风险的现实至关重要。每笔交易都应该是基于对其潜在影响的全面理解而做出的决定。因此,接受持续学习和采纳专家建议,能帮助交易者优化策略、规避风险,并在这个动态金融环境中抓住机遇。

References

[1] John C. Hull.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2018. Pearson.

[2] Larry McMillan. Options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2012.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

[3] John C. Hull. Fundamentals of Futures and Options Markets. 2017. Pearson.

[4] Nassim Nicholas Taleb. Dynamic Hedging: Managing Vanilla and Exotic Options. 1997. Wiley.

[5] Benjamin Graham.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2003. HarperCollins.

[6] Cboe Global Markets. Understanding Covered Calls. 2021. Cboe Global Markets.